8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劉桂琳教授、何志成特任教授等牽頭的由中美德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觀測到紅色類星體驅動外流所產生的成對的超級氣泡,這些巨大的氣泡正處于從星系爆發性逸出的階段。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當今星系演化理論研究的一項重大難點,是大質量星系的實際數量顯著低于理論預期。這就需要設定某種機制有效抑制新恒星的形成,從而調節星系的生長。研究發現,如果星系在其活躍的“類星體”階段驅動大量氣體外流到宇宙空間,理論預測和觀測結果就可趨于一致,這使得外流機制成為星系演化模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由于實測難度大,外流機制長期停留在理論假設層面,直接觀測證據非常有限。
鑒于此,研究團隊利用北雙子星望遠鏡對紅色類星體展開了觀測,發現目標樣本中半數均有顯著外流特征。這些外流并非此前看到的準球形,而表現為壯觀的巨大超級氣泡對,最大的一對延伸超過6萬光年,最高視向速度差達到1200千米/秒。這些氣泡對從類星體驅動的外流沖擊星系環境中的氣體里產生,它們正處于從星系高密度環境中“爆發性逃逸”的階段,在快速膨脹的同時,猛然沖向星系外圍的空間。
超級氣泡結構雖有一定數量偶然發現的先例,但在特定類型的星系中系統性發現,在國際上尚無先例。該研究團隊同時開展的數值模擬顯示,產生超級氣泡的外流氣體,其能量足以對星系整體演化產生重要影響。至此,該團隊持續10年的系列外流研究,在首次運用積分視場光譜技術對中紅移高光度類星體的系統進行普查后得以完成。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列工作有望對星系演化圖像的完整構建產生深刻影響。(吳長鋒)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